个人信息

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
姓名: 王贵国
领域: 人力资源  企业战略  市场营销  企业文化  领导艺术 
地点: 上海 黄浦
签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56
  • 博客访问:3197439

专家文章

孔子思想与知识的精髓 2010-08-21

标签:

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知识的精髓,当然首先得了解由孔子编辑或撰写的那些名著,孔子思想体系的名著当然首先是五经四书了,五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四书则是《论语》、《大学》、《中庸》与《孟子》四本典籍。

这些书中,最通俗最简单的可能要算《礼记》了。但它也是最适用、最普遍的。它是孔子行为学的基石。如果说世界上曾有一本书被用来指导人们一生中的一切品行和举止甚至细致到面部表情,并且其中渗透着深深的宗教的和对祖先的情感的话,那么这本书就应该是《礼记》了。

孔子说:“礼仪的运用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果没有恰如其分的行为准则,那么恭敬虔诚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举动,仔细认真就会被看成胆小怕事,英勇无畏被当成鲁莽不恭,直陈己见被当成粗野无礼。”

如果真这样,那世界将变得多么混乱,孔子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他更深的知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光只有思想,有智慧还不够,一个民族必须要将思想、智慧变成行为,变成习惯,才能创造社会的财富,文化是许多许多年的习惯积淀而成的。同样,许多许多年的行为、习惯又会改变文化。

记得有一个作家说过:许多许多的历史,才能培养一点点传统;许多许多的传统,才能培养一点点文化。

孔子的《礼记》,正是要恢复上古圣王的优良传统而作的努力。

在一天,孔子见他的儿子鲤在院子里发呆,就问他:“你读过《礼》了吗?”“没有”“你不学一些言行举止的礼仪规矩,你就不会形成固定的道德品质,也就不能真正懂得做人的道理,在社会上也就难以立足。”

这段话可能算得上对《礼记》的作用、功能、意义最精要的解释了。

如果用管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可能应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记》是人在社会中行为规矩的指南。

孔子形而上哲学思想精髓在《中庸》里面,他的政治管理思想在《大学》中论述;而其它几部书《尚书》、《春秋》、《诗经》、《论语》、《孟子》则是用事实、或用逻辑、或用常识、或用智慧来论述孔子的相关思想的。

那么《中庸》究竟讨论了什么最核心的思想呢?其实《中庸》里只讨论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人的本性源于天”,这是第一公理,第二是说“人性本善”,这同西方基督教的人性本恶,人一生下来就有原罪是刚好相反的,孔子的学说是人一生下来就被善吸引着趋向于善。

然而,人在通向善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现实世界有很多不善甚至恶的东西时常在影响着你。所以人在通向善的路上需要教育。

接着,孔子又讨论了教育的基础,以什么知识来教育人,孔子认为应以天的智慧,如果用苏格拉底的语言,就该是真理了。那么孔子认为世界的真理是什么呢?他认为是“中庸”,中庸是天的规律,中庸是世界的根本,和谐则是其存在的状态。

那么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和谐呢?

孔子说,不取其前,不取其尾,取其中,不过急,也不过慢,不偏不倚,就是中庸。如果喜怒哀乐都不存在了,我们就实现了中庸。当这些情感都被激发出来,但又都保持得恰到好处,我们就是实现了和谐。

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们如果将人的情感心态比作大海,那么平常人的精神和情感往往只有偶尔的风平浪静或者只有在沉入了深深的梦境中才有和谐的宁静。而平常经常被外界的生活得失荣辱折腾得风起浪涌,汹涌澎湃,痛苦不堪,而理想的人,知天知地知人的人——圣人君子的情感状态是和谐,中庸的,是完美至极,绝对宁静的,各种情感之间绝对平衡,没有一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也没有任何可以打破平衡和宁静的破坏性力量,人世间只有这样保持着完美的中庸与和谐,完善美好的制度就会盛行于天地之间,万物也将因此而繁荣昌盛。

如果能这样,那么人间各种完善而美好的制度——促进人类幸福美满的秩序,就象行星的运行,四季的交替一样,是悄悄地在和谐中进行的,这是一切生命和美的源泉。

既然是这样,我们怎么会丢弃中庸呢?所以孔子就以中庸哲学思想为本来构造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从而用这个思想体系去劝导人们用仁善去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样纯洁的心灵也会影响你周围的人和一切事物,从而达到劝导人们放弃战争、暴力、私欲,一起来建造一个中庸和谐的理想社会。

这就是关于孔子哲学的《中庸》了,接下来就是关于怎么达到中庸境界的方法论著作《大学》。

《大学》也可能性说是政治学,管理哲学,中国式的逻辑学,方法论等。

在孔子看来,要治理出理想的中庸和谐社会,首先要治理好你的邦国,而要治理好邦国,先得学会治理好家庭;要治理好家庭,那就要懂得修身;而修身之前该先诚其意,正心,要诚意正心之前又得让人致知,就是学知识懂文化,但学知识时为了不让人学习一些谬误的、歪的知识,我们还得对知识真理来一番正本清源,找出那些真正真理的知识。

因此,孔子在《大学》里面列出了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类推逻辑结构。

知道了这八个步骤,一个人就会首先实践自身的完美,这样他才能显露出自己的美德治理自己的家庭,就象太阳普照,哺育万物一样地去影响、教育别人。

这样榜样的力量就象高山上的清澈溪流越过一块巨石而泻入深潭一样,迅速地传播开来。孔子相信善良与尊严能够非常容易地传播开去。他看到在家庭纽带得到强化的情况下,在表率作用和模仿的基础上,可以形成很强的趋向于善的动力。如果这样,那么这种家庭道德的种子可以形成为国家道德的参天大树。孔子告诉统治者,一个人对父母的孝敬可转化为对国家和统治者的忠诚,一个人对兄长的敬重可转化为对其他年长者和有权威者的尊重和服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可以转化为普遍的,对所有人的礼貌。

《大学》中说:“从一个幸福的家庭开始,整个国家都会变得幸福起来,以一个谦恭尚礼的家庭作为榜样,整个国家都会变得谦恭有礼。”

同理,如果有一个道德至上之人,居于君王之位,那么在他的影响下,全国的人都会追求道德,国家也就充满了希望。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与柏拉图共同的观点,孔子就是这样,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这样充满着激情地对人民和统治者进行亲切而严格的教导。

有一次,被国内层出不穷的盗窃搞得焦头烂额的季康子跑来求教于孔子,孔子对他说:

“如果你自己不贪得无厌,那么你治下的人们就不会偷盗了,而且即使你悬赏让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去那么做。”

“您对为了好人的利益而杀掉那些邪恶之徒有什么看法?”季康子问道。

孔子回答:“如果想管理好自己的政府,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杀戮的手段来实现呢?如果你能用实际行动证明你在努力追求善,那么人民就会变得善良起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就象风与草的关系一样,风一刮起来,草就一定会伏下去。“

孔子接着说:“如果让好人连续一百年统治一个国家,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个国家改造成既没有暴虐邪恶也不需要死刑的国度。”

这就是孔子《大学》中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思想,一种理想的圣人君子政治,然而,这些理想是否可能呢?于是孔子会要求我们再读他的《尚书》。

孔子说,他的思想并不是他个人的智慧,“我只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的传播者。”——这是孔子常说的话。

中国历史悠久,即使从诞生于公元前551年的孔子所处的时代追溯中国的古代,也已经有了非常古老也非常长远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了。如果不回顾一下古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不去研读《尚书》,我们是不可能理解孔子的思想。

那么《尚书》正是记录研究孔子以前的历代圣王的典籍。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较正规的史书。记录的是唐尧虞舜夏商周这些时代各圣君的史事。

从这部书里,你可以发现,尧舜正是孔子效法的榜样。无论是在哲学上修身、行为上还是管理政府的实用理论上都是如此。

《尚书》的第一章,一开篇就极力称颂尧帝的伟大,颂扬他修订了历法,平息了泛滥的洪水,灌溉了土地,他16岁时登基,活了106岁。

“他像天神那样仁慈,像神明一样聪慧。他戴着黄色的帽子,身穿着黑色的袍子,乘坐的是由白色战马拉的红色战车。他住在不剪茅茨的房子里,房屋粗陋不堪不加任何修饰。他用一个陶制盘子吃饭,用一把木勺喝汤。他从不用珠宝装饰自己,衣着简朴而缺少变化,夏天穿着棉布外套,冬天用鹿皮裹身,但他却是最有智慧、最长寿、也最受人们敬爱的一代帝王。

孔子对尧的评价是:“’天’是唯一可被称为伟大的,而尧则是唯一能够效仿’天’的。”

在《尚书》里,花费浓墨重彩歌颂的另一个人是姬发周武王,周武王推翻了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的统治。登上了帝王的宝座,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使被纣王荒芜了的中国很快又进入了一个太平盛世。对这一个时期的社会制度,孔子大为赞赏,并如饥似渴地学习,希望能恢复它并在中国永远实行下去。

也正是这样,所以,孔子倾其毕生的精力著述了这一段历史的史书——《春秋》,在这本书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和理智;极其清楚地阐明了仁义是整个世界赖以存在的基础。

最后,还剩下两部书,《易经》与《论语》。《易经》是孔子解释周文王《周易》的一本书,孔子也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与注述它,但这本书太复杂太深奥,单说这本书的形成都复杂得要人的老命,据历史记载还早在公元前2852年的三黄五帝时代,一个叫伏羲氏的人发展了八卦,它是易经的基础,来到神农氏,将它演变成连山易,再到黄帝的时候,经整理演化变成了归芷易,最后来到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一个叫周文王的人,他当时被残暴的纣王关在监狱里没事干,于是就潜心钻研它,终于集大成发展成了《周易》。那么孔子的《易经》则是对《周易》进行的部分注释以使后人能读得更明白。

《周易》这部书,是全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为复杂深奥难于理解,当然同时也是最具有智慧的一部书。这早已得到全人类那些最具智慧的学者的公认。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学者真正全部搞清楚这一部书。这部书的基本思路是用变与不变的哲学道理来研究和预测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的科学。

而《论语》是记录孔子与人对话、谈话论事言行的一本书。它常被人称为儒学的圣经,它是一套道德的教训,之所以大家对它的印象这么深,只是一般人能读的往往就这本书,很多人都是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孔子的。它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行录,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管理学思想、人文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美学思想等,都在该书中得到集中的反映。

虽然如此,但我们要了解孔子,只读《论语》是不够的,因为《论语》毕竟只是孔子自造的一套精粹的语录,而且文句零散。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孔子,至少还要依赖《孟子》和《礼记》等书。

总体来说,,孔子的知识与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柢。因此,他的学说整个是围绕着人及人格进行的,如果用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来疏理他的思想,那么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个人人格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无私、慷慨、高尚等品德。其二,是这些人格品德是通过什么形式,什么途径对社会尤其是对政府管理产生影响的。

孔子关于人格的发展的目的主要在于形成对世界的普遍影响,这同西方的人格的发展的目的在于造成世俗之人的幸福或使具备美德的人*堂得享永生是不同的。孔子的哲学是要人通过修身内圣影响世界改造世界以获得幸福,而不是直接去只谋求自己的幸福,这就是利他以利已,因此孔子给人是一个完美的道德的化身。

在孔子的学说中,没有象基督教、佛教那样,涉及人的今生之外的任何未来状态。他的弟子也常常问他这些问题,但,孔子总是像佛陀一样,保持着一种“大智者的高尚的沉默”。

他坚决地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有一次,学生们向他请教有关如何侍奉死去的祖先灵魂的问题,他说:“如果你不能好好侍奉活着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侍奉好他们死后的灵魂呢?”

“我想冒昧地问一下有关死的问题。”一个学生坚持说,

“要是你连生都未搞明白,那怎么可能弄明白死呢?”孔子回答说。

然而,弟子们并不具备孔子作为一个哲学大师的安祥与宁静的心态,他们并没有放弃这个问题。

一次,子贡问孔子死去的人是否知道别人对他们的祭祀和祈祷,孔子回答:“如果我说去世的人知道,恐怕那些孝子贤孙们就会整天祈祷,供奉先祖的灵魂,不再干别的事了;如果我说他们不知道,我又怕那些不孝的子孙们会在他们的父母去世后连他们的尸体都不去掩埋了。你不必急于知道这种事,以后你自然会明白。”

孔子像佛陀一样,他意识到:对芸芸众生而言,无限的存在是超出他们理解力的问题。他的使命是指导人们在责任的激励和纪律的约束下达到一个目标,在到达那个点时,他们自会领悟包括死亡等在内的所有问题。那些忠实于“人道”的人们将会在适当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走上通往“天国”的道路。

这就是孔子的思想,他只给现实世界提供现实的范例和现实的学说。然而他那为人类追求光明前途的伟大信念,就象一座光芒万丈的灯塔一样,在黑夜中时时吸引着那些心灵高尚的人们象追求光明.的飞蛾一样,奋不顾身地追逐着他。人们在孔子的身上,看到理想中的完人,君子和道德高尚者,人们在孔子的学说中,听到了高超美好的福音,而且更主要的是这些希望并不是在遥不可及的天上。而是在他们看得见的地上能得以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理想的国家,这种国家由具备高尚的人格境界和榜样力量的人来统治。他们能登上领导者宝座的唯一原因是道德上的完美。他们的人格修养达到完美、诱人的境界。他们能赢得一切人们的热爱和效忠;并且孔子对此列举出了很多事例,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确实曾出现过这种至善至美的人,那就是尧、舜、周武王。他们将国家建设得一片繁荣,人们能够恬静地安闲地栖息于这个高尚理想的乐园中。

孔子一生致力于继承和发扬这些超人的理想和伟大人格。他也相信他在整理古籍过程中所树立起来的典范能成为现实中人们的楷模,并在那些接受并相信这些真理的人们中间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这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


 

推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02169789166
类别:职业化 |   浏览数(6680) |  评论(0) |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目前已输入 0 个字。
表情 [更多]
匿名评论
登陆账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看不清楚,换一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